2015年06月21日 华人子女教育讲座

2015年6月21日举行的在日华人子女教育经验分享会,十分荣幸地请到两位主讲,分别是《中文导报》记者兼编辑杜海玲老师和东京理科大学赵新为教授。由于我当天主要顾着听,笔记极少,又没录音,所以就分享一下印象最深的。同时结合一些自己的感想。

两位老师的开场白很类似。

杜姐说,“我来参加教育分享会可是瞒着子女们的。要让我儿子知道了,一定说,‘就你?还能去分享教育心得?说啥呀?’要让我女儿知道,准会说:‘那你得给人家说说你做得不好的地方,让人家别学你。’”

赵老师说:“我出来前老婆说,咱家孩子你基本就没管过,你怎么分享呀?”

大家听了都笑了。

当时不知为何脑海里浮现出“自然”和“顺势”两个词。后来赵老师也真的提到“顺势而为”。今天好好回顾讲座后,发现所有内容都可以用“顺势而为”这四个字来归纳。

顺势,具体指哪些“势”呢?

【教育应当扬长避短】

赵老师说:教育孩子,不应该是“取长补短”,而是要“扬长避短”。

应试教育中,文科不好,就补文科,理科不好,就补理科。结果时间都花在不擅长的事儿上,孩子家长都很痛苦。这是何必呢?大家只不过都在走一条低风险低回报的路而已。如今大学升学率越来越高,70%以上的人都能上大学,上了大学起码能有工作。风险小一些,但孩子的长处很可能在那过程中被埋没,得不到发挥,而且不快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应该给他们机会去“扬长”,把擅长的事儿发挥到淋漓尽致。然而很可惜,这条路,大多数家长不敢选,因为这是条高风险的路。要知道,东京艺术大学的就职率才4%,大多数人在那里做着喜欢的事儿,却找不到工作。但毕竟在日本这种社会饿不死,不成才也能吃饱,那快乐地活不是挺好吗?所以赵老师选择让孩子快乐的教育。

(这是讲座结束后和老师对话中的观点,其实这个社会应该允许有“不优秀”,“不成才”的人的,每个人天资机遇都不一样,事实上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才。不做人上人,做人中人,也是很不错的。)

【不赞同七田式教育】

后来说到“七田”教育。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七田的flash card了。2岁,3岁的孩子,甚至1岁,就被送到教室里,给孩子看几十张几百张卡片,强迫记忆。关于这个我以前也读过相关的文章,在国外对受过七田闪卡教学法的孩子进行观察,发现很小时候就记下几千词汇的孩子,有多例自闭症。赵老师也提到,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哪个人因为用了这套学习法而成才的。反而有一个普遍倾向就是“不合群”。我个人是这么想,婴幼儿也许可以大量记忆,但对未发育好的大脑是一种高强度刺激,可好可坏,所以真的没必要拿孩子去当试验品。这也是一个“不顺势”的反例。赵老师说,有研究显示,三四岁特地去学的知识,基本今后都不会留下,那个时候让孩子玩儿就好。该玩儿的年纪就玩儿,不拔苗助长。

【学业上不上进也可以】

再说,有位妈妈说孩子本来挺爱学习的,也超出她的期待。但最近不求上进,总爱和朋友出去玩儿,她有点困惑。

两位老师一致地说:“让他玩儿,玩儿到不想玩儿了就会学习。因为他已经考上好学校,并不是不会学习。让他休息两年无妨。”老师们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高中不爱学习,结果复读一年才考上东京大学。其实那样的路,那完全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必须任何时候都在学业上上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顺便还说道,中国语文课本里其实有很多误区,导致一些明明不太正确的思维方法却根深蒂固了。比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于是大家都想,我在最高处,看着人家都比我矮,好爽啊。大家得上进啊,到山上就能体会众山小了。其实注意了,杜甫那可是望岳,不是登岳对吧?真正爬到山顶,不可能觉得众山小,而是众山高,爬过高山才会懂,其实爬旁边哪座山都不容易。)

学习也并不是一定要通过书本。他也许可以在玩儿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呢。就像日本的著名棒球选手ichiro,人从小只打棒球,学习上肯定不上进,肯定学习差啊,但人电视上比赛后被采访也说得很好不是吗?人在发展某一个长处时,其他方面其实也会跟着伸展。

【如何发现孩子长处】【孩子不能坚持怎么办】

刚才说到扬长避短,那么很多妈妈就想知道怎么样能发现孩子的“长处”呢?

老师们的回答是让孩子体验各种兴趣班儿,就能看得出来。但是部分妈妈说担心这样子,让孩子学一下,不喜欢,就停。再学一下别的,又不喜欢,又停。岂不是让他觉得,原来不喜欢就能放弃?以后什么都不喜欢就放弃好了?

老师们说:“为什么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没有自己意志的情况下,接触一样东西,就必须坚持下去,不许他放弃?在座的各位,你们可都是成年人了,懂道理了,能做得到每件事都坚持吗?”全场有种气氛叫做“恍然大悟”。大人都做不到,要求孩子合适吗?

此时,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小时候学琴的痛苦经历,导致后来长时间摆脱不了那阴影,从弹琴中得不到快乐。所以劝父母在孩子想放弃时,真的不要逼孩子。

说真的,老师们的回答让我如释重负。因为我家孩子去体育幼儿园后,天天跑2000米,做操,三点倒立,跳马等等,后来跟他爸爸跑5000米,跟我们爬一天山都没事,体力变好了,身体结实了,但足球篮球打得都不怎么样,完全不能享受,进小学后我就允许他停了。但我都是跟他谈过,听他说了理由后才让停的。我和老公哪个会篮球和足球啊,他不擅长也不奇怪啊。就像杜姐说的,家长自己身上没的东西,千万别要求孩子必须有。后来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开始了书法和钢琴,他就上得很开心。之前也曾犹豫过轻易放弃了,以后就没毅力啊,现在听了两位老师的话,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顺势而为了。

【孩子的优缺点由父母决定】【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自信】

杜姐说:“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孩子的优缺点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决定的,优点好多最初都是因为家长的一句表扬话。”孩子画得哪怕不怎么好,如果你表扬他,他就有自信了,就愿意在那里多花功夫,可不就成优点了吗?”

这里想插入当天来到现场的一位“三高爸爸”。他孩子才2岁和1个月。他说道他只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包容心,有自信,快乐的人。他妈妈从小就告诉他,孩子你很好很棒,世界因为有你而不同。所以他一直在妈妈给予的这份自信下成长。

有一位妈妈问,自信很重要,可是我女儿周围都是优秀的人,她一直说自己不够好,真的不够好,觉得没自信,你在清华大学这么多优秀的人当中是如何保持自信的呢?

他说,其实自信这东西,并不应该来自和人家比较。比成绩?清华大学学霸一大堆,总有人你比不过。我自信是因为觉得自己是独特的。我妈从小说我是独特的。所以他在清华大学我投入很多时间到社团活动,学习也许比不过很多人,但我坚信自己是独特的。学生时代的一些成功体验(比如辩论大赛获奖),后来也成为后来工作中继续自信的源泉。

【中文学习】

关于中文学习,杜姐说,“学中文永远不会太晚。”

她因为一些原因,原来都是跟孩子只说日语。到孩子比较大了,才鼓励他们学中文,现在用中文沟通完全没问题。有的孩子是在大学开始作为第二外语来学。她现在跟孩子们都只用中文,他们也能应对自如。

赵老师同意杜老师的观点,并补充一个又颠覆很多妈妈的想法,“虽然我们是中国人,但生活在日本,把孩子培养成日式,并没什么不好的。”日本的教育很多方面都优于中国,孩子出生在日本,为什么不能顺势让他去接受这里的文化,有跟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呢?

孩子有一门扎实的母语很重要,因为那会影响到他的思维。如果每一门语言都不上不下,他一定无法顺畅地思考问题。中文不用着急。比起语言,健康的发育更为重要。

关于这一点,一直在默默研究中文教学的熊谷妈妈也表示了强烈赞同。她提到,文化归属感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而这种归属感来自于母语。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中文学习的好方法,她家孩子从来没有上过中文学校,但是坚持学习国内的语文课本,每天坚持中文朗读,用中文写日记等等。

三高爸爸提到一点,说他觉得中文对他来说像是“根”,每次遇到什么他都能想起高中学到的古文,从古文中获得力量获得勇气。现在孩子们没有机会学这些,怎么办?

可姐说,这种希望固然好,但是孩子出生在日本,在这个文化中,对他来说,中文不可能是他的根,他注定了会有跟父母不同的根,不同的identity,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中文不可能是他的根,日语才是他的根。并且日本学校里也学中国古诗,读法不同,但是所能获得的力量,是一样的,不会亚于中国人学古文,这也是后话。所以,结论,在日本,让孩子中文会话,或者说听读写也达到一定高度是可能的,但想让孩子感受到中文的根的力量,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国籍/文化归属感】

很多家长被孩子问到,我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不知该如何回答。

生在日本,长在日本,说日语,想法也和日本孩子差不多,但护照是中国护照,所以就是中国人。但这样说,孩子并不能接受或者不能理解。

赵老师说他自己虽然不会归化,但孩子愿意入日本籍他没有任何意见。让孩子自己决定。

我个人也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做法。有位妈妈也说,她反问孩子,那你认为你是哪国人呢?孩子说:“妈妈,我知道,我是中国人。但是到了中国时,我又是日本人。”这样想,也并没什么问题。

可越说道,其实我们这些孩子,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华侨”,他们就是华侨。可以把这个概念教给他们。

大家讨论时三高爸爸也非常积极地发表他的意见。

他说:我比较aggressive ,我觉得大家的讨论太狭窄了。何必一定要说清楚,到底是哪国人呢?是哪国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外企工作,从来不觉得是哪国人会影响到什么。也没人提起这类话题。

关于这个我也非常的赞同。我个人一直是持有“国际人”的观点。以前在公司面试时被问到相关联问题是,我的回答是,其实我一般不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国籍是中国,出生在上海。但那全部都是偶然的事情,我出生在哪儿不代表我就只属于那片土地。现在我选择在日本工作,跟我是哪国人并没有关系。以后我也可以离开日本去其他我喜欢的国家,同样可以生存,到那时我的国籍同样不会影响任何。如果非要回答的话,我想,我是国际人。对于孩子我也是这样教育。不希望他想问题太狭窄。说到奥特曼,我都是告诉他,你要记得,奥特曼很了不起,他每次出现,都是救地球,救地球人,而不是救日本人。人不可以太狭隘。不管孩子能懂多少,我都是这样教。直到他有足够的理解力去形成自己的观点。

【择校】

在日本如果想考比较好的大学,需要读私立学校。是中学就去私立还是高中才读私立,可以看孩子的状态决定。如果他想跟朋友们多相处,不想换学校,那么初中继续留在公立也未尝不可。赵老师说,其实能读好的人,高二高三读两年也足够了。另外,考虑投入产出的妈妈,也可以考虑让孩子考国立中学,学费便宜,教学质量好,名校升学率高,但是考试同样不简单。

另外赵教授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日本今后的高考制度很有可能将要改革,不再是“一考定终生”。而是将高中阶段的成绩和高考成绩综合起来看择优录取。这样会更加合理,更加公平。

【人才是什么】【成功的教育是什么】

最后说说赵老师其实一开始就提到的,什么是人才?有才能并不一定就是人才,有才能并且得到认可才能叫做人才。而教育成功是什么?孩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能吃饱,这样就够了。

不是谁都可以成才,成才是需要机缘的。比如赵老师的女儿的作品本来并没受到多少关注,后来被她的粉丝将作品上传到了网上,才引起了英国媒体注意。先在英国出名,之后才在日本出名。现在法国电视台已经为她做过两次特辑。

在此特别介绍一下赵教授的小女儿 趙燁(ちょう ひかる)さん的部分作品。

http://uraomote.2-d.jp/archives/7408

下面是她为三星手机的Body Art  Project作画影像。

http://metro.co.uk/2015/04/14/this-mind-bending-body-art-by-hikaru-cho-will-make-your-head-spin-5150088/

以上就是我们“顺势而为”为中心思想的教育讲座内容分享。

最后还有两点题外话,

杜姐觉得需要自我反省的有一点,是关于她对女儿的教育。当时年轻的她认为,女子嘛不需要读书读太好,就决定让她长大就近考私立大学,从小着重培养她学习钢琴和舞蹈,结果女儿舞蹈钢琴如她期望的学得相当出色,我们好多人都听过她的钢琴演奏,好多姐妹看到过她跳西班牙舞,赞不绝口。可是她看着东大毕业的哥哥和弟弟,有时埋怨妈妈,当初为她做了不考国立大学的决定,如果不是那样,也许她今天也是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了。所以有女儿的妈妈们,千万不要剥夺女儿考好大学成为高材生的权利,要和孩子商量着决定哦!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腐朽的想法,不要再看作至理名言啦。

赵老师最后也给我们留了一个小tip。有一位妈妈说,她和丈夫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有分歧,丈夫说都是她把孩子惯坏的,她觉得自己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做得像他说得那么糟糕,心里委屈。此时,赵老师站在男人角度讲到:“你的确没做错。你丈夫表面看起来在说你这个,其实是对你别的方面有不满,你得知道这是“借题发挥”。你想想是不是。”

后来关于这个问题我分别问了我老公和中国著名高校在日校友会会长的意见,两个人也表示“说得非常对。”所以姐妹们,以后当你老公埋怨你的时候,想一想,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以此结束这次的总结。

应该有不少遗漏,望大家包涵。希望这些内容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再次感谢《中文导报》记者兼编辑杜海玲女士和东京理科大学的赵新为教授利用周末宝贵时间对我们这些后来的孩子家长进行指导!十分感谢!

 

28